精益單元生產是指什么?
一、單元生產概述
單元生產是精益生產的一個模塊。它是當代最新、最有效的生產線設置方式之一,為日本以及歐美企業(yè)所廣泛采用。這種方式使得小批多種生產殘酷環(huán)境下的生產線幾乎比流水線效果還好,因此被譽為“看不見的傳送帶”。
要理解單元生產,首先就要理解“一個流”。所謂“一個流”,是指產品在生產時,每個工序只有一個半成品。“一個流”是一個物流概念。很多廠都存在“批量加工”和“批量轉移”的現(xiàn)象。批量有大有小,最小的單位就是“一個”了。這種“一個”的物流,就叫“一個流”。單元生產則是一種生產線設置方法。指生產線按照流程布局成一個完整的作業(yè)單元,作業(yè)員在單元內進行目標為“一個流”的作業(yè)。
二、單元生產的優(yōu)點
生產周期短,這就意味著快速交貨。單元生產的交貨期只有批量方式的五分之一 。產品切換時間短、快速對應“緊急訂單” , 溝通方便,反應迅速。“盤點”方便準確、提高物控精度。由于半成品少到人手一個。所以物控人員有福了,數(shù)量控制得心應手,比條形碼還準確。生產效率高。單元生產的在精益生產發(fā)展史上的地位 單元生產是大家對“精益生產”認識不斷加深的產物。初期,大家對精益生產的認識停留在“拉動生產”上。認為,為了達到“零庫存”的目標,需要認真分析現(xiàn)狀,利用現(xiàn)有資源,建立起一套“系統(tǒng)”,使得庫存最小,避免庫存浪費。但是實踐的結果證明這樣做效果不大。于是人們逐漸意識到,單純建立在“現(xiàn)有條件”下的“運籌”是遠遠不夠的。必須要打破“現(xiàn)有條件”,也就是進行真正的現(xiàn)場改造。單元生產正體現(xiàn)了這一精神。實施過單元生產的企業(yè),無不在布局、人才培養(yǎng)、物料控制上發(fā)生極大的改變。因此,單元生產是把精益生產深入到工廠每一個細胞的改善活動,它把精益生產推向了更深的層次。
三、單元生產的形成及發(fā)展
單元生產方式脫胎于前蘇聯(lián)50年代中期由斯·帕·米特洛凡諾夫提出的成組技術(Group Technology),歐美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,60年代開始應用推行。日本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方面的研究,但當時實際生產中運用的不多,直至日本早川先生創(chuàng)造性地在SONY大范圍的成功運用,局面才得以改觀。緊隨其后, NEC、歐姆龍、佳龍、松下等紛紛導入單元生產方式,來因應多品種、多批次、小批量、短交期、定制化、更新快的市場需求形態(tài),單元生產方式成為日本主流廠商競相采用的先進生產方式。在我國,1966年大連機床廠,中國紡織公司就開始實施成組制造技術,“十年動亂”期間暫停下來。1977年原“一機部”提出了推廣成組技術的十年規(guī)劃,長春一汽等企業(yè)紛紛響應。隨著外資廠進駐,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陸續(xù)出現(xiàn)了單元生產方式的應用。有人說20世紀是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費的時代,21世紀則是少量生產、多樣化消費的時代。傳統(tǒng)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需要大規(guī)模投入,適合大規(guī)模生產,而單元生產方式靈活機動,適合多樣化生產。國際工程協(xié)會曾預言,未來將有70%的企業(yè)實行單元生產方式。單元生產方式將成為制造業(yè)的主流生產方式之一。